20110817 濕地生態環境監測系統SOP教育訓練班 (南區場次)
第一級的「地景評估」是比較偏向室內作業的評估方式,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結合遙測、土地利用資料等等,判斷濕地與其週遭的地景特色和土地利用,以評估濕地概況。而這個部分可使用的量化指標是LDI(地景發展強度),以高發展強度的土地利用佔濕地與緩衝區的比例來計算。第一級是屬於初步的評估,能夠在進行調查、監測前先了解濕地情況,但比較麻煩的是若濕地範圍廣大,圖資可能因經費問題而購買不易,且各種圖資屬性有所差異,非專業人員較難掌握此項工具。所幸目前政府單位亦提供不少線上圖資整合系統,例如內政部的TGOS和經濟部的NGIS,此外,如Google earth等免費線上衛星影像,也可以多加利用。
第二級是「棲地快速評估」,顧名思義,就是快速的評估方法,不過這個方法就要實際到野外做觀察了。這個方法是拿著已經設計好的評分表,到野外用眼睛觀察濕地狀況,然後在表上做評分的動作。林幸助老師的團隊所設計的評分表分為靜水域(池塘、湖泊等)與流水域(溪流),在當天下午我們也在保育中心的週遭試做了快速評估。這個評估方法,雖然感覺很容易因為個人的主觀判斷,造成分數上的差距,但其實在當天試做的結果,一個小組裡頭,雖會有一兩個極端的分數出現,但集結眾人的分數加總平均後,其實是可以得到可信的數值的。然而如果單憑這種評估方法,確實是不適用於學術研究上面,從另一方面想,倒是可以使用於一般社區的環境資源監測上面,簡單易懂的操作方式,對社區來講是很好善加利用的,而若是要做社區濕地長期的監測,就要盡量讓同一群人做評估,來減少主觀判斷的誤差,讓不同期的資料能夠做比對分析。
第三級就是最準確但操作複雜的「密集現地評估」,從字面上來看,可以解釋為這是一個勞力密集、技術密集、資金密集的工作型態,這個評估法是專業的生態監測方法,需要詳細的野外監測規畫,監測內容包含環境以及生物兩大項,環境之下又有地形、水文、土壤等小項,生物更包含植物、兩棲、鳥類、爬蟲、魚類、昆蟲等等玲瑯滿目,每個項目的取樣方式與資料分析也有所差異,雖說依濕地形態不同監測項目會有多有少,但要做這樣的監測還是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專業人才和工具,或者須借助專業實驗室的器材。不過如果說一項一項慢慢來,先針對某一兩個物種或環境因子做監測,也不失為一個方法,只是可能就比較無法看出整體生態關係、以及推測監測值變動的原因。
以上簡略的介紹課程中提到的三級評估,此次參加可以說習得了一個適用於社區資源調查的方法,也對於專業生態監測有多一點的認識了。
題外話,七股黑琵保育研究中心是個好地方哦,四周遼闊的天際線、晴朗的藍天,還有研究中心本身的建築也是不錯,不妨礙地方的整體景觀,又有其獨特的風格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