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2的文章

【書】沙郡年記 (A Sand County Almanac)

圖片
使休閒過程的素質有淪喪之虞的就是:運輸系統擴張了,而感知能力卻沒有相對地成長。休閒娛樂的發展不是要建造通往美麗鄉野的道路,而是要為依然可厭的人類心智培養感受力。 ---Aldo Leopold〈保育美學〉《沙郡年記》 P393 《沙郡年記》一書的寫作背景在1940年代的美國,功利保育主義已透過各種政策,實踐於美國的公有土地上,而  Leopold 本身也是林務署的一員。然在他眼中大自然有其生態循環,並非只是提供人類資源的土地,而人類也包含在這樣的生態系裡頭。於是他提出土地倫理的概念,人在社會中有必須遵循的倫理、道德規範,而相對於土地,人們仍然只是掠奪,一直到今天,與土地和諧共處這件事仍然很難達到,尤其在美國文化蔓延各大洲的情形下。 奇妙的就在於,1940年代  Leopold 對自然的思考,在21世紀的今天讀來,可說完全沒有隔閡。只是當時的  Leopold 在思想的路上可能是孤獨的,而 今天的社會中則有較多人對於生態系的失衡有所覺悟,因此環境教育也受到極大重視,然而一個觀念從被發現到普及,往往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,在普遍認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無法共同進行的台灣更是如此。認知的落差如此巨大,令人惶惶不安,都市人接收環保資訊普遍,但可能瑣碎;鄉下人有著世代相傳的古老智慧,但受到現代化與工業化的誘惑而遺棄被視為「落伍」的傳統文化。人們難以親身與自然對話,普遍失去感受自然的能力,隨著世代的演替,情況將更加嚴重,現今兒童與自然的疏遠所導致的問題甚至被稱為「大自然缺失症」。而失去感受能力的人們,所追求的休閒娛樂,不外乎尋求數量、獨特以及刺激;而每個觀光區都被塑造成一個樣子。 重點仍然在「教育」。

20120606 梅嶺竹仔圾 賞鳥 (Birdwatching in Meilng, Nansi, Tainan)

圖片
西拉雅的生態觀察課近期進行到鳥類,講師是高雄鳥會的紅冠水雞老師。經過兩次的室內課,簡介鳥類的特徵、繁殖、常見鳥種的生態知識,接著就是兩次的室外觀察,這天的觀察時間是在下午 (老師說看鳥的最佳時機是早晨) ,大家前往海拔高度約400公尺上下的竹仔圾 (上圖 ) 。 上圖中的橘色線條是當天的步行路線,起點是神秘氣場對面的停車場,沿188-1往回走,銜接一條小農路下坡前往位於溪谷的青青河畔, 是在場一位阿姨的家, 初來乍到者很容易以為這是一處民宿或餐廳,因為不知為何入口處放置了寫有"青青河畔"的立牌 。灣丘溪右岸的路線也屬於農路 (下圖) ,途中會經過一個滿大的崩塌地 。 令人疑惑的是,崩塌地與青青河畔就在河流的兩岸,並且高差約有三層樓以上,如果有一天適逢大雨崩塌地的土石被沖刷埋積在河道上,上游的水 (雖然這邊已經很上游了) 下來不及宣洩,那會發生什麼事呢?  好,畢竟這天的重點是看鳥,沒有人和我有相同的疑問,呵呵。 來細數一下這天看到的鳥兒們: 1. 最先登場的是 紅嘴黑鵯,有宛如貓叫聲的鳴叫,台語俗稱"紅嘴烏秋",大概因為是他長的黑黑的,跟烏秋 (大卷尾) 很像,但腳跟嘴是紅色的,這天除了一開始在電線杆上看到一隻,樹枝、樹梢上也很多。 2. 許久以前就耳聞梅嶺這邊很多 朱鸝 ,台語稱"紅鶯",果不其然今天就看到兩三次,還有成對出現的,大家得以比對雄鳥與雌鳥羽色的差異。此外也聽到朱鸝低沉空靈的叫聲。 3. 鳩鴿科的鳥兒這天看到紅鳩 (俗稱小斑) 、珠頸斑鳩 (俗稱中斑) 、 以及平常比較少見到的綠鳩 (台語俗稱青嘎隹) ,綠鳩由於站在樹枝上,羽色跟背景的顏色太像,一度讓老師的單筒望遠鏡難以捕捉到牠的身影,這次遇到的這隻肩 膀顏色是紅褐色的, 是個男生;聽說牠們的叫聲就像陶笛一樣,希望下次在野外有機會聽到。此外,我們同車的同學們很幸運,回程在路上遇到一隻 翠翼鳩。 4. 台語俗稱烏秋的大卷尾也有見到,算是在平地也很常見的,其他包括麻雀 (厝鳥) 、五色鳥 (木瓜鳥) 、樹鵲 (龍眼鳥) 、赤腰燕、小雨燕等等。比較特別的是俗稱山烏秋的小卷尾,我們在竹枝上看到親鳥餵食菜鳥的畫面,非常可愛。 5. 其他就是一些只聞其聲,不見本尊的鳥兒,黑枕藍鶲、小彎嘴畫眉、山紅頭

產業道路 (Country roads)

圖片
你有沒有試過,在產業道路上散步,它可能不會通往什麼景點或遊樂設施,但沿路是生機盎然的草地和樹林,你永遠不知道有什麼東西會在中途出現或是在終點等你。 如果要說我出生以來有記憶的起點,那就是小時候坪頂的產業道路,還有路邊的工寮,雖然記憶裡的畫面盡是些好像很恐怖的東西,比如說不斷從樹上掉下來色彩繽紛的蜥蜴、又粗又長的大黑蛇 ( 應該是眼鏡蛇 ) 、裡頭總是有蜥蜴在休息的雨鞋、還有叮人的蜜蜂,但我就是很愛那條大家一起去探險的小路,究竟有沒有到過盡頭 ? 我也忘了,應該是沒有吧。但我的腦海裡就是常常浮現那條路,可能人就是習慣眷戀未盡的旅程,畫面中只有乾草和泥土的顏色,是秋天 ? 有一隻在山壁上邊走邊回頭望的動物,像貓 ? 手上拿著毛茸茸的草甩來甩去,是狼尾草 ! 記憶裡的畫面就是這樣,既模糊又鮮明。 有趣的是,再次回到那些曾經走過或騎過的路,記憶與現場的落差。以前覺得好陡好長的上坡、下坡,其實也沒那麼誇張;廢棄的農場卻是越看越恐怖。所以你知道了嗎 ? 產道不只是運送農產的,還搭載著回憶,當然,要持續的去走,才能綿延不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