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1的文章

柔軟。跨越鴻溝

圖片
    原以為蝸牛的移動方式總是腳踏實地     一步一腳印     原以為兩片葉子之間對他們來講     是遙遠的距離     得爬下爬上才能到達     沒想到的是     天生的柔軟     讓他就這樣跨越了那鴻溝     天生我才  還真的有祂的用意

捻樹子仔

圖片
說起樹子仔﹝ tshiū-tsí-á ﹞的滋味,長輩們都愛,那可是家的味道 ? 姑婆、姨婆們即使從鄉下搬到了都市居住,每年夏季也總會有阿嫂、阿姐在鄉下做好的樹子仔乘著車一批批的往城裡送。 樹子仔入菜在家裡的餐桌上,是稀鬆平常的事,炒龍鬚菜、清蒸魚、煎蛋或者直接煎整塊端上桌,在夏日,剛做好的樹子仔味道尤其甘甜。有樹子仔的那一餐,吃飯時間總要特別久,是捨不得吃太快嗎 ? 噢不,是因為吃樹子仔要吐樹子仔子 ! 小時候總覺得那籽長得像縮小版算珠,應該可以拿來做算盤,因此每一粒都吃得乾乾淨淨,一點肉都不剩,現在想想童年真的很天真。 製作樹子仔的過程,也耗時耗力。自家種的樹子仔,果實成熟呈皮膚色時,得先一葩﹝ pha ﹞一葩從樹上剪下,運回家裡去掉多餘枝葉,剪成適合拿在手上捻的大小,才能開始捻﹝ liàm ﹞樹子仔。市場賣的一籃籃樹子就是將前面的步驟都處理好了,載回家後直接倒入大面桶﹝ bīn-tháng ﹞,沖洗 2-3 次去掉表面的垃圾物仔﹝ lap-sap-mi̍h-á ﹞,就可以開始捻。有時比較醜的樹子仔龜蠅﹝ ku-sîn ﹞多,還得先浸泡鹽水,過一陣子才能沖洗,洗過表面若還有龜蠅的樹子仔通常也都不能吃了。 「恁等咧去阿嬤遐鬥捻一下仔樹子仔。」每年夏天總有一些日子,早晨眼睛還沒睜開,耳朵已模模糊糊接收到這樣的訊息,這時心裡總要再萌生多一點睡意,想著最好等一下睡到不省人事,當然我們的陰謀詭計到最後都以失敗收場,還是得乖乖的拿著板凳上工,這一坐,總要一個上午。 「阿嬤 ! 阿姆 ! 嬸婆 ! gâu 早 ! 」捻樹子的成員通常包括阿嬤、大姑、阿姆、姆婆、嬸婆等家庭婦女,以及我們這些總是睡得比她們晚的囡仔人﹝ gín-á-lâng ﹞。所以上工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一問候在場的婆婆媽媽,即使對她們來說時候已經不早了,我們也還是得厚臉皮的問早。 「啊這兩个攏恁孫仔哦 ! 遮大漢仔 nia! 」平日少見面的阿婆看到我們一定拉高音調,驚訝於當年還牙牙學語的我們轉瞬長大。 「遮大漢仔就著毋,這兩个是阿山的啦,攏蓋乖哦。這咧蓋 gâu 讀冊,自細漢放學轉來攏先給功課寫了才出去耍呢。啊這咧逐遍遠遠看著我,就『阿嬤 ! 』安呢給我叫。」阿嬤神采奕奕的表演著弟的招牌笑容。她老人家每年總要像這樣在別人面前誇獎我們一下,而我們通常是害羞笑笑趕緊就位,左手從面桶裡拿起樹子仔

20110828 龜丹62號 傳統焙灶的龍眼乾

圖片
因為被人家託買龍眼乾,在前天去拜訪村內使用土窯焙灶烘製龍眼乾的國川舅公,順便參觀了一下他老人家的焙灶。在我們村子裡很少見這樣規模的焙灶,應該可以說是唯一一個了,使用土窯焙灶烘龍眼乾很容易造成品質上的差異,而且費時費工,機械化之後,這樣的傳統做法就比較少見了,可以在村裡看到可真是很難得。 我們去的時候焙灶上頭剛好有正在烘的龍眼,聽他說這龍眼啊每天都要翻面一次,好讓它們均勻受熱,然後翻個四五次就大功告成了,也就是說差不多要五天才能烘好一批龍眼乾。在這五天裡面,不僅每天要翻面一次,窯裡的火還不能間斷,我想光是要顧這個柴火啊,就可以說是嘸暝嘸日了。而龍眼乾烘好之後,還得經過一次篩選,把不好的、破裂的龍眼乾挑掉,有些人甚至還要再用篩子分顆粒大小,方便分級出售,想想也真夠累人的了,無怪乎老人家不鼓勵年輕人務農,年輕人也不想務農啦。   暖烘烘的焙灶,在風雨欲來的涼濕天氣裡,讓人感覺很是舒服。不過若是平常炎熱的天氣下,在焙灶裡工作,我想應該是要汗如雨下了。

20110817 濕地生態環境監測系統SOP教育訓練班 (南區場次)

圖片
     這次去七股參加濕地生態環境監測系統SOP教育訓練班的基本課程,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想推廣濕地監測的標準作業程序。課程內容包含整個監測計畫的規劃設計與執行細節,以及講師的經驗分享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介紹三個層級的棲地監測系統,分別是地景評估、棲地快速評估、密集現地評估。    第一級的 「 地景評估 」 是比較偏向室內作業的評估方式,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結合遙測、土地利用資料等等,判斷濕地與其週遭的地景特色和土地利用,以評估濕地概況。而這個部分可使用的量化指標是LDI(地景發展強度),以高發展強度的土地利用佔濕地與緩衝區的比例來計算。第一級是屬於初步的評估,能夠在進行調查、監測前先了解濕地情況,但比較麻煩的是若濕地範圍廣大,圖資可能因經費問題而購買不易,且各種圖資屬性有所差異,非專業人員較難掌握此項工具。所幸目前政府單位亦提供不少線上圖資整合系統,例如內政部的 TGOS 和經濟部的 NGIS ,此外,如Google earth等免費線上衛星影像,也可以多加利用。     第二級是 「 棲地快速評估 」 ,顧名思義,就是快速的評估方法,不過這個方法就要實際到野外做觀察了。這個方法是拿著已經設計好的評分表,到野外用眼睛觀察濕地狀況,然後在表上做評分的動作。林幸助老師的團隊所設計的評分表分為靜水域(池塘、湖泊等)與流水域(溪流),在當天下午我們也在保育中心的週遭試做了快速評估。這個評估方法,雖然感覺很容易因為個人的主觀判斷,造成分數上的差距,但其實在當天試做的結果,一個小組裡頭,雖會有一兩個極端的分數出現,但集結眾人的分數加總平均後,其實是可以得到可信的數值的。然而如果單憑這種評估方法,確實是不適用於學術研究上面,從另一方面想,倒是可以使用於一般社區的環境資源監測上面,簡單易懂的操作方式,對社區來講是很好善加利用的,而若是要做社區濕地長期的監測,就要盡量讓同一群人做評估,來減少主觀判斷的誤差,讓不同期的資料能夠做比對分析。     第三級就是最準確但操作複雜的「密集現地評估」,從字面上來看,可以解釋為這是一個勞力密集、 技術密集、 資金密集的工作型態,這個評估法是專業的生態監測方法,需要詳細的野外監測規畫,監測內容包含環境以及生物兩大項,環境之下又有地形、水文、土壤等小項,生物更包含植物、兩棲、鳥類、爬蟲、魚類、昆蟲等等玲瑯滿目,

20110705 龜丹產業道路(鐵谷高分)、龜丹溪踏查

圖片
此行的目的,是想到上游看看弟弟口中有超多蝦子的潭。約莫下午3點出發,距離天黑4個小時,時間寶貴,就從產業道路步行到雙層瀑布附近,再下切至溪谷上溯,這樣大概可比全程溯溪少掉一半以上的時間。回程原路,至鐵谷山宮是6點。 產業道路不知是不是因為前陣子的豪雨,崩得有點嚴重,果然颱風過後坡地裸露,沒等植被長好,就加上道路工程,脆弱的地質真的承受不起。此外雙層瀑布以上的河段,以前幾乎沒有上去過,這次體驗,真是刺激,巨石一顆比一顆大,到中途考量狗和小朋友的體能,加上時間也差不多了,就提早折返,並沒有看到原先說的蝦子潭。其實對我們來說有沒有看到也不是重點拉,沿途的風景就已經很足夠了。 接下來,就來說說我的不專業生態觀察吧! 產業道路是這兩年鋪好的,從原本的泥土路變成水泥路,比較大的差異是路邊姑婆芋變少了(不知道是什麼原因),目前路邊就是溪谷邊坡的樹林景觀,比較底層的植物如山苦瓜、龍船花、雙花龍葵、冇骨消、月桃、長穗木、小杜若等等,當然也有大花咸豐草、紫花霍香薊、馬纓丹等強勢物種,還有更多是我還不認識的植物。 動物的部分則主要是昆蟲, 數量最多的是豆芫菁。 蝴蝶也不少,不過能拍到、辨識的種類,大約六、七種,包括眼紋擬蛺蝶(數量最多)、琉球青斑蝶、淡小紋青斑蝶、黃三線蝶、青帶鳳蝶、紫蛇目蝶等等,大部分的蜜源是大花咸豐草跟冇骨消。 寬腹螳螂一隻,就如圖鑑上所說的上翅中央兩側有白點,很好辨認。 台灣大蝗、疣蝗、八星虎甲蟲、人面蜘蛛等也是這邊很常見的物種,這天也毫不例外。 溯溪時,則可以看到可愛的短腹幽蟌,夏天很常見。 哺乳類,要真的遇到有點難,我也會怕怕XD。不過有聽到獼猴的叫聲,勾勾勾的,之前倒是有真的看過一次,在遠方的樹枝上;叫聲之外,也看到了三顆不知哪種動物的大便,是山羌?山豬? 這可能要問阿水伯才有解答了,聽他說有遇過小山羌跟山豬。 鳥類,一路上都可以聽見五色鳥的叫聲,此外斑鳩、大捲尾、白頭翁也是每天生活中少不了的鄰居;在比較上游的地方,之前也有遇過白鶺鴒、大冠鷲等。有趣的是,雙層瀑布附近,常常可以見到一隻白鷺,嘴黃黃,不確定是中白還是大白,但好像他們不太會出現在內陸? 不過我有印象以來,他們好像就定居在那邊了耶...是怎麼一回事? Anyway,以後有機會在來仔細研究一下他(們)好了。 至於溪裡面,小魚、小蝦、螃蟹當然是少不了囉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