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414-15 關西渡南古道工作假期
竹苗淺山綠意
近幾年南來北往的次數多,車行過苗栗、新竹一帶,窗外滿山的青綠樹林,被我列為必得好好欣賞的美景之一,在春夏之交,翠綠山林中還會冒出一團團白色的桐花。丘陵地的開發劣勢,成為保育環境的優勢,同時也讓歷史痕跡得以保存,怪不得竹苗的步道路線,可以佔整個浪漫台三線沿線步道(含桃竹苗中四縣市)的八成。古道前世今生
這一次來到關西,位於牛欄河與鳳山溪匯流處,主要聚落發展於這一帶面積最大的河階地上,這樣的地利,使得關西成為過去新竹山區重要的物資交換中心。而溪流兩岸的交通向來是體現先人智慧的一件事,從最早渡船,而今留有「渡船頭」的地名;後發展出木造便橋,再到石造堅固耐用的橋樑。而原本無橋可走時,在山邊開闢了步道,連接上南片至渡船頭的交通─如今稱為「渡南古道」。隨時間更迭,南山大橋帶來了便利,人們無須再多步行繞道至渡船頭才能前往關西,日久渡南古道荒廢,大自然收回了路權,姑婆芋、藤蔓草木淹沒路跡。渡南古道重現.找路的意義
由於古道沿線在過去曾施作駁坎,在部分路段甚至是有多層梯田種植果樹,如何找到最好走的路徑須費一番工夫,所幸這些工作團隊都已經先調查好了,我們志工來此,負責分工清理步道面,開一條讓人一眼就能辨識路徑,主要的工作有清理路跡、削邊坡、作好洩水坡度。自上次在大武部落體會到什麼叫做「讓人走起來安心的寬度」,這一次削起坡來倒是得心應手,而此次又新體驗到「讓人走起來安心的高度」,學習鋸掉過低的果樹枝條,如何選擇切點、判斷腐壞的枝條、怎麼下手才能降低對樹的傷害等等。就如在台南喜歡往山裡走那些產業道路,雖然自己覺得樂趣滿滿,但旁人眼裡大概是有點吃飽太閒的,有些路荒廢了就荒廢了吧!花那麼大力氣去清理會有人走? 確實山裡的路若常有人走,即使不特別維護,路跡仍會很清楚,你就知道對某些人來講這條路還有點意義,通往某些特別的地方、或是乘載些許兒時記憶。這條渡南古道,對當地中壯年以上的人來說,大概就有一些兒時記憶,他們自己平時會不會去走,我不知道,但至少未來可以帶人去走,旅人也好、返鄉的人也好、早晨散步的人也好,相信那會是一個讓人忘卻煩憂,走進自然、走進歷史的幽徑。
路徑串起的文化內涵
兩天的行程下來發現,關西鎮上在歷史文化的保存與應用算是活絡的,導覽內容、路線、點位的串聯,有其歷史脈絡且平易近人、深入淺出,地方運用古蹟舉辦文化活動、音樂會等也頗為頻繁。第一天活動的集合點─上南片羅家單姓聚落裡的「羅屋書院」,就是古色古香的客家夥房,建於20世紀初,過去曾有許多的羅家子弟在此讀書習字,因此地方人稱為「羅屋書院」,今日內部則改裝為民宿的形式,也是我們這兩日用餐、休息、住宿的地方,屋後靠山、屋前則有一大片的稻田,怎麼看都像是電影裡或是小說裡的場景。
我們在第二天導覽活動的路線,從羅屋書院出發經南山大橋,沿鳳山溪堤防行至渡船頭橋,再往北沿牛欄河親水公園抵東安古橋,轉入鎮上的時光小徑到石店子老街(中正路),看看近年進駐老屋的文創商家,老街北側可見日本時期的分駐所、警察宿舍,再一個轉角接至大馬路,迎面而來是早期移墾時期平埔族地主(衛阿貴)與客家墾戶共同祭祀的太和宮,接著取道廟後方小路至中山路,眼前出現一座典雅的建築物-日本時期陳雲芳醫師創立的樹德醫院,時至今日其後代仍於此經營,只是改為規模較小的樹德診所,後沿著中山路往西行至有著圖書館造型的文昌祠,在這裡面向南方就可以看到來時路—對岸的渡南古道及上南片聚落,剛剛好回味、省思這趟旅程。
大約3公里的路程,3小時的時間徒步是愜意的,早上作完步道後這樣走雖有點愛睏,但這趟路不走則不會發現,渡南古道的重現,確實是補上了地方發展史中可被體驗的一條路徑。
羅屋書院 |
活動範圍圖 |
鳳山溪以及右岸河階上的關西鎮 |
羅屋書院門樓 |
上南片 - 鳳山溪南邊意思,另有下南片,在更下游一點的地方 |
羅屋書院負責人 羅仕龍先生導覽 |
嵌在牆上的天公爐 |
做步道前的工具使用說明 |
當地的羅老先生為大家解說早期的駁崁技法 |
福德祠右側是前往步道的小徑 |
原本被草覆蓋的駁崁重見天日 |
步道兩側常見姑婆芋 |
鼴鼠走過的痕跡 |
鳳山溪上游方向,遠方橘色屋頂是潮音禪寺 |
從羅屋書院走南山大橋到對岸的鳳山溪堤防 |
鳳山溪堤防往南望去,步道就在樹林當中 |
橄欖樹下的田中伯公 |
牛欄河上的東安古橋,前為舊橋、後為新橋,交通運輸量變大後,不是採廢舊橋建 |
石店子老街 |
太和宮 |
樹德診所 |
在文昌福德祠,遠眺對岸,隱身在樹林裡的渡南古道 |
留言
張貼留言